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3|回复: 1

你为什么喜欢被羞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8 16: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3

你为什么喜欢被羞辱?" \: l$ E8 E; W! K2 O$ k
# O- O) E/ J8 E2 ~! C
       羞耻还是不愉快的情绪中的灰姑娘,远没有像焦虑、内疚和抑郁一样受到更多的关注”(Rycroft,1994)。确实,在众多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没有一个精神分析师为大家留下一篇专门论及羞耻的文章,很多对羞耻论述都散见于不同文章篇幅中。在著名的《The Language of Psycho-Analysis》(Laplanche, Pontalis,1973)一书中,居然没有有关羞耻的条目,shame这个词也不过零散的出现过四次。那么,为什么精神分析没有重视羞耻呢?Lewis认为弗洛伊德强调超我和内疚,强调内疚,阉割焦虑和俄底浦斯情结的关系,忽视了正性的认同和自我理想。Thrane认为弗洛伊德受到西方文化对内疚强调的影响。Erikson也认为,在西方文化中,羞耻过早的被融入了内疚。另外,内疚相对于羞耻来讲更深刻,更具有结构基础,而且更明显的和冲突相联系。一句话,内疚比羞耻更符合弗洛伊德的理论建构要求,所以羞耻才会被冷落。& Z/ ~; e( Q0 u" |
- H# J+ T) C/ O
9 M; g+ @  M$ G; ]+ N
3 H7 Y" f& S; W- z0 Y- B. \. [
​       羞耻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外延,一方面与个人有关,另一方面又和社会性联系紧密,这给研究者在考察羞耻的运作机制时带来了很多模糊和不确定性。在英语中,这种模糊性就更加突出,因为英语只用一个词“shame”来表示羞耻。而其他语言像德语和法语有两个词来表述羞耻。“羞耻”在英语中有两种相反的形式,相对应于两种含义,这可能是原始词汇对照使用的一个例证(Freud,1910)。羞耻所包含的意义有如下两种:
) ?/ w" e) C6 T8 T( x       羞耻(shame) 无羞(unashamed)(德语:Scham)指是羞怯,谦虚(modesty)、纯洁,贞操(chasity)、害羞(shyness)、腼腆(bashfulness)。圣经中的用法与生殖器有关,这种用法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体验。0 l0 f3 J- s/ d4 B
       羞耻(shame)-无耻(shameless)(德语:Schande)指耻辱(disgrace)、丑闻(scandal)、罪行(criminality)。强调的是社会习俗和标准。
# b1 L* q; h8 {! n& t+ e4 h3 I       当弗洛伊德在谈到羞耻是一种重要的力量阻止性驱力的时候,他用的词是Scham,而在弗洛伊德的全集中,他所提到的羞耻的另一种含义,即德文中的Schande,并不多见。
8 g& S6 F1 C7 h& X       Kinston(1983)在复习了大量的精神分析文献后,总结了有关羞耻的各种理论和观点。他认为尽管对羞耻概念和体验的理解和分析各有不同,但是可以从中归纳出对羞耻观点的不同主题。
3 V. N9 j( b% _  E7 v
! J8 v/ F: K& \/ p1 E. R- C8 s
: f9 }/ d* \0 Q9 l1 e
) a7 I, A7 w$ ?6 `2 _​羞耻不同主题的归纳:% k+ V- M# z% o7 [9 i
1. 在以往的精神分析实践和理论中,羞耻被忽略或只被提及;
, y# _/ w$ A' X; [' n6 r+ R2. 羞耻存在于社会联系中;
/ C% X( A% n. k6 o" X" @7 t5 A3. 羞耻在实践的意义上被看作为与内疚没有差别的情感;! J6 |/ g; T9 d# u  `0 e% N
4. 羞耻和内疚一样存在于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关系中;
, p& _% V7 A; h2 W5. 羞耻作为性本能的一种成分存在或作为性本能的一种防御方式;
) o! S* Y  ?, l& P. j6. 羞耻与同一性、自恋和自我感觉有关。( Z3 s. B) S+ C% w
       Kinston的归纳显然是带有目的性的,他试图以此来发展他对羞耻的理论或看法。相对于Kinston的研究, Yorke更进了一步,在伦敦安娜•弗洛伊德研究中心,他领导了一个研究小组,对羞耻做了更广泛的精神分析文献复习,给出了一个小组内广泛认同的有关羞耻各种看法的清单(当然,Yorke也声明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会遭到异议):) l  }/ b6 x0 c8 F) q
1. 羞耻是一种强有力的痛苦情感,会突然产生,并可以到达完全压倒性的程度。/ P3 J/ A+ A1 o7 Q( e
2. 羞耻是一种暴露或害怕暴露躯体或心理裸体的强烈感受,心理裸体是一种类似躯体中心部分(生殖器)以及避免被人看到的那部分。3 a9 H7 o& U# L. w% O- J# X
3. 暴露的感觉是和这样的事实联系在一起,即羞耻总是存在着外在和内在的相关性。
! b) n$ k) m  L4. 羞耻者总是以不同的形式体验到不被赞同或非难。) J. r5 W. x3 z4 Z4 q5 B
5. 对羞耻的意识是与羞耻、自豪和裸露癖/露阴癖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反应,也是一种需要隐藏而产生的防御。
9 u8 X3 S' c% [" A8 S% n6 y6. 儿童的羞耻感主要来至于父母、兄弟姐妹、同辈和老师,其可能是会来自于超我的压力。/ j: m6 b6 D8 A/ P
7. 羞耻因不同文化和地域的变化而有不同。8 W8 T! ^: E$ {0 c% j7 e
8. 羞耻和内疚同与超我有关,但有差异,是外在不被赞同或非难的内化。; c- x' d+ S5 p! U( Z; w
9. 羞耻是因意识到感受到的自体(self)和理想自体(self)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 |+ k$ q, q' i
10. 羞耻是普遍而正常的情感,过多或重复体验会导致病理的羞耻。
( A9 G' [6 V" H* X6 X/ ^$ c+ }1 u11. 无耻的概念很复杂,毋庸质疑,它具有反应性或防御性的功能,是心理发展的病理表现。
2 s1 D$ d/ Y  U' p- [2 p+ V       Yorke对羞耻的描述显然是出于现象学的角度,其间并没有很多精神分析的理论。使用的精神分析的术语很少,不外乎防御、超我和内化等传统的精神分析概念,理论化的系统解释几乎没有,这有可能是各种理论争议妥协后的产物。不过这些特点在精神分析背景下给了我们一个有关羞耻的大体轮廓。至少我们会有一个印象:羞耻是什么。
. Z6 f0 o' o) m- r8 W       Kinston和Yorke的工作给了我们一个在浩如烟海的精神分析文献中考察羞耻的线索。首先要谈到的依然会是——弗洛伊德。/ T0 o8 U# V' V' ~- [

. J4 ]( N6 A4 O1 E4 G' O
- a/ F: X. b( D2 E
# p1 l/ l: k* _' R! T. o0 e8 Q​羞耻与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 ^. I' X5 S# M0 [; {
       弗洛伊德对羞耻的论述很少,基本上是只言片语,不成体系。羞耻在他的理论框架中不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弗洛伊德更关心焦虑、内疚和压抑等概念。即使有羞耻出现的地方,也是为了说明焦虑、压抑和内疚等术语。不过就是一些只言片语也会被研究者挖掘出来,作为经典的理论依据来佐证或引用。弗洛伊德(1900)在《梦的解析》中列举了一系列典型的梦,首当其冲的就是令人尴尬的裸体梦。他认为,“尴尬的裸体梦本质在于有一种羞耻性质的痛苦情绪,在于有躲避的愿望,而又照例以移开的方式躲避却又无能为力”。“无能为力是一种暴露愿望的体现,梦的隐意与沦为压抑牺牲品的被限制的愿望有关”。“压抑和抑制的力量就是羞耻感”。
* l; c! b: m' s, p$ o7 v  h       在《梦的解析》的其他地方,弗洛伊德也列举了很多与羞耻有关的梦。这些梦都有裸露、羞耻和躲藏的特点,即,突如起来的事件(裸体,裸露)、情感(羞耻)和行为(躲藏)。弗洛伊德把这些梦都归结为暴露的愿望,羞耻作为压抑和抑制的力量与其对抗。5 T3 D# j6 W, `* k
       在《性学三论》中,弗洛伊德(1920)再次提到了羞耻:“正是在这段潜伏期的整个过程或部分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阻止性本能的心理力量,它如堤坝一样阻止了性本能的奔流,这些力量包括厌恶感、羞耻感、伦理及道德的理想要求。从这些文明化了的孩子们身上,人们得出的印象是,这些堤坝的构成是教育的结果”。弗洛伊德将羞耻作为一种反应方式来防御性驱力的表达,并视羞耻为俄底浦斯期解决的结果,压抑着性冲动。
1 q2 x1 I3 _4 p5 `8 C- {# G- V3 c& q7 ]) Y3 @9 R- {! E

2 e9 v6 O7 H6 d8 T; U) w) ]- d5 I6 w+ S6 b$ n0 l4 {. {
​       稍晚的时候,弗洛伊德(1933)在《精神分析引论续篇》中论述女性气质时,说:“羞耻感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女性特征,但是它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平常。我们相信,它有着自己的目的,即掩饰生殖器方面的缺陷。我们没有忘记,羞耻在更晚的时期还负有其他功能。看起来妇女对文明史的发现与发明没有做什么贡献……,妇女发明了编织技术,事实上她们潜意识是在编织遮蔽之物,显然这和羞耻有关”。除了认为羞耻作为一种防御外,在程度上,弗洛伊德也认为羞耻是对自身渺小或缺陷的表达(不过,这很难得到女性主义的认同)。
" n0 U3 k0 C/ e( Z+ }6 d; ~       随着羞耻研究的发展,有很多人对羞耻进行了精神分析的理解。Levin是其中的一位,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解释方式更恪守于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Levin(1971)赞同弗洛伊德提出来的观点,认为,羞耻是一种限制力比多的基本的内在屏障。因为羞耻是一种不愉快的强烈情感,自我(ego)根据快乐原则试图会防御这种情感的出现,随着心理发展,自我会形成不同的防御:1. 限制自我暴露;2. 压抑;3. 发展自我理想;4. 限制力比多的投注;5.释放攻击。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防御方式,如:利他、否认、禁欲和依附于客体等。Levin还区分了“初级羞耻”(primary shame)和“次级羞耻”(secondary shame),他认为,敏感的人会感受到强烈的初级羞耻,而且还可以继发产生次级羞耻,次级羞耻是对自己的羞耻反应感到羞耻的一种羞耻。次级羞耻经常集中作用在个体对羞耻事件的敏感性上,或者作用在抑制因敏感性而产生的结果上。Levin又进一步提出了“羞耻焦虑”(shame anxiety)的概念,这种焦虑是一种“害怕羞耻体验”的焦虑,它是基于阉割焦虑上的一种焦虑。Levin有关羞耻的观点很多方面是运用了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术语,给了羞耻一个新的解释,但是乎有斧凿之痕。这跟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有关,在弗洛伊德理论的早期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更关注潜意识和本能,涉及到性方面的内容很多,这恰好是羞耻的部分特点,所以羞耻才会有机会出现。但到了弗洛伊德后期的结构理论,羞耻就没有出现的机会了。
! |3 o; B+ M; }6 l8 ^# H( n5 E9 J8 v. o/ ~
7 G# Y: O. }' Q1 J: T

% k6 G' `+ q6 u$ x​羞耻与生命周期理论8 W% @! a& B$ ~/ R& e4 o! k
       埃里克森发展了八阶段的生命周期理论,他把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称之为自主对羞耻和疑虑阶段。这种观点承认了羞耻感相对重要的地位,并认为羞耻感并非弗洛伊德所重视的内疚感的下属情感。埃里克森在1950年就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首次阐述他的羞耻理论。在1968年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一书中,他是这样描述羞耻的:“羞耻是一种幼稚的情绪,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因为我们西方文化早已认定它属于内疚一类。羞耻假定一个人把自己完全暴露于众,而且意识到被人注意着——一句话,就是自我意识。……羞耻最早的表现是一种羞于见人或无地自容的冲动。羞耻来源于不断增长起来的渺小感,这种感觉是当儿童能够站起来以及他能有意识地注意到大小和力量的对比而发展起来的。”埃里克森生命周期的第二发展阶段事实上还是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阶段和弗洛伊德的肛欲期理论某些地方相符。在第二个阶段是儿童自我表现和自主的时期,也是一个羞耻和疑虑的时期。当儿童固执地表现他的肛门—尿道—括约肌模式时,他们可能发现一种文化试图抑制他们的某些自我表现。当儿童弄脏自己的裤子或将食物弄得一团糟时,他们的父母会他们感到羞愧。父母在质疑他们的孩子是否有能力达到他的标准时,这种疑虑就会渐渐的灌输给孩子。埃里克森同样也注意到羞耻在文化上的差异,他说,“有些原始部落专门用羞耻作为教育的方法,用以取代更具迫害性的内疚感。而某些文化中,则用‘顾全面子’的办法使羞耻的破坏性得到平衡”。
0 q6 {0 X0 Y! j2 E" l       埃里克森使用不完全和弗洛伊德相同的术语来解释羞耻,而且很轻松的就可以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来进一步讨论羞耻,这实为不多见。
: H1 B+ q+ s5 |# ^2 s9 O& w8 {6 B4 O8 i9 i1 Z  b

$ k% [3 x: C7 x- V* f0 V
% [4 S8 v6 s" ?6 Y2 M3 h" A2 ~7 R​羞耻与超我(super ego)和自我理想(ego ideal)# j1 ^: B  M1 y4 ]
       因为弗洛伊德更有兴趣来阐述内疚和超我,所以他有时候在羞耻更符合语境的情况下,使用了内疚来代替。比如自我低劣感和内疚联系起来了,而不是羞耻。在弗洛伊德那里,当内疚通常被描述为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张力时,内疚自然会被理解为自我和自我理想之间张力。Piers和Singer认为羞耻(而不是内疚)是自我和自我理想之间张力的产物。为达到区分羞耻和内疚的目的,他们将内疚定义范围缩小,认为内疚是当违背了由超我建立起来的规则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内在张力。当一个自我理想的目标没有达到的时候,产生的则是羞耻。内疚的威胁来自阉割,而羞耻的威胁来至被抛弃和被拒绝。Piers把自我理想描述包含了无所不能的自恋、正性认同和社会角色的集合以及对自我潜能和目标的意识。他认为羞耻是一种躯体功能反应,也是自我和他人比较的反应,其结果会导致低劣感的产生。和他人的比较会导致羞耻现象,如脸红和躲藏。
7 i5 I" A5 W5 |+ d! I) ^4 n" P9 X; d       弗洛伊德对超我和自我理想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是比较模糊和不清晰的。以至于Piers和Singer在解释羞耻时,要费很大的力气来对两者进行在定义和澄清。而Rothstein 干脆绕开了自我理想的问题,他认为,内疚、羞耻、羞辱(humiliation)、羞愧(mortification)和自责在形式上构成了超我。所有这些情感表达了人们所感到的和(或)所害怕的被否定。羞耻表达了一种父母否定或失掉父母的爱(超我)的一种幻想,并把这种否定和丧失认为是一种惩罚。当惩罚是令人害怕的时候,羞耻就会出现,并与焦虑联系在一起,这种焦虑的特殊内容就是主体害怕羞耻的体验。Rothstein没有仔细区分羞耻和内疚之间的异同,但他并不认为羞耻和内疚就是完全同一的。他只是讲,羞耻和一种或更特殊的被父母否定的幻想相联系的情感。很多羞耻体验的特点是具有丧失所爱的不幸、焦虑和(或)抑郁情绪。
* Q  ?6 y% S3 K
7 P2 ~) E, n/ i5 w5 D7 G0 {: \5 A& b0 A/ S
( J7 ^' o/ B" \! W5 ]" ?6 a
​       Rothstein直接用超我来解释羞耻,但是看起来羞耻仍然模糊不清。Piers(1953)之后,有很多精神分析师开始对自我理想和超我进行区别。Hartmann和Lowenstein(1960)明确将自我理想和超我分别定义,他们认为,自我理想可以被看作自我追求的一系列目标、价值和抱负,而超我则代表了良心,对自我进行判断和惩罚[16]。Sandler(1963)更近了一步,在回顾了弗洛伊德文献中有关自我理想理论的发展情况后,除了认同上述自我理想和超我的区分外,他还发现弗洛伊德的自我理想还有理想的自我表象或理想的自我意象的含义。Sandler通过“客体表象”这个概念,把自我理想转变成“自我表象”。他认为自我理想事实上是对双亲形象和理想的内射,形成儿童的客体表象,这种客体表象最终会被复制到自体表象上去。自体表象的一种形式,Sandler把它称之为理想自体(ideal self),即自我想成为的那个自我(self)。这样,“当个体没有达到他认同的理想自体的标准时,羞耻就会出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Sandler努力把客体关系的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结构理论结合起来解释羞耻。
( q) r" q  w& ^: r3 j: a羞耻和自体、客体关系与自恋/ C9 [& A. ^! L9 L+ R- g
       Spero(1984)认为,羞耻由负性理想自我发展而来,羞耻反应了“不稳定的自体-他人的界限,负性的和贬低价值的内化客体表象保持着和自体结构明显的距离。与羞耻相联系的表象有更多的内射而不是认同的特点。比如,这种表象代表的是负性的自体和他人特点。其在头脑中呈现的是一个缺失的在场,而非自体的一部分。自体表象总是负性的。这些性质强调了羞耻人格中自体和客体关系在内在和外在意象上的特点。这里,Spero将与羞耻有关的意象和自体表象做了一个区分。羞耻的负性情感成分会因为自体和他人薄弱的界限,很容易通过内射的方式对情景进行反应,从而感受到羞耻。Spero对羞耻的解释是典型的客体关系理论的运用,虽然颇有见地,但是显得深奥难懂。这也许也反应了客体关系的复杂性。/ w- X8 Q# `* q& o; r5 c2 T
       Kinston(1983)创造了两个新的自恋概念来解释羞耻,他认为羞耻可以理解为从自体自恋(self-narcissism)转向客体自恋(object-narcissism)的过程中产生。自体自恋是力图保持一个稳定的、整合的和正性的自我表象。但自我表象很容易变成负性的时候,自体自恋就会受到影响(即自恋脆性)。客体自恋代表的是一种原始的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下,自体和客体的区别与界限很容易混淆,很容易导致焦虑的产生,并从重要客体那里撤回,而保持自体的完整性。自恋性障碍的产生来自与父母分离的困难,因为这些父母需要保持共生状态。这种病理性的共生使儿童成为被父母精心雕塑过了的产物。儿童的自体在共生中没有得到完善,也不可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自我感。1 H9 L; z% g& @0 m
+ Z- X6 d6 F# U7 y/ u
) ~, Q& _/ C+ H  D* r

9 C$ e+ `" ~7 N' P7 G​       羞耻是一种信号体验,是个体面对痛苦的自我意识,仍然有能力与他人保持有意义的关系,但也有放弃这种关系而适应本质上邪恶状态的倾向,即否认人的本质、需要、依赖、冲突、意义和不优秀。这种非人的本质就是Lichtenstein所讲的异化。当一个人转向客体自恋时,羞耻的体验就会减退,这种解构的状态是以无思想或残忍无情为特点,通常被描述为“无耻”。如果父母给婴儿自发和自我肯定的行为予以鼓励,那么个体在成年体验不到更多的羞耻(unashamed),也就是体验到并非巨大的自我意识的痛苦。个体感受到的敏感和脆弱在一个可以忍受的水平上。这一点上可以看出Kinston受到了Erikson的影响。从Kinston的理论来看,不良的共生是影响羞耻的重要因素。但他的理论可能对无耻的解释更引人注目,比较有说服力。
2 D! S. X* v$ V8 T/ e- Y. K       Kohut(1966)在《自恋的形式和变形》中开始涉及到羞耻,他说,“当自我没有能力提供一个恰当的自恋自体表现需要的满足,羞耻就会产生”,“临床上大多数有羞耻倾向的情况下,病人的人格存在缺少超我理想状态的特点,以及将自恋力比多集中在自恋自体身上的特点。因此这些人具有雄心壮志和成功的动力,却没有整合的夸大自体和表现-自恋的张力,这些人多半有羞耻的倾向”。这里的Kohut强调了夸大自体和自恋自体之间的失衡会导致羞耻,特别是在夸大自体能量较弱,而自恋自体的能量较强时。Kohut相信,当自恋的投注在治疗中发生时,治疗就会取得进展。如果治疗师表达了接受病人的夸大性自体的信息,这将有治疗意义。当然,随着治疗的进展,病人的羞耻感也会减少。$ @& p  D$ e" h9 s2 v5 L% Y" s& j$ F
       Kohut和Wolf(1978)确认了四种自体发展中出现的病理心理综合征,每一种类型都会伴随着羞耻的产生。这四种类型是:消沉的自体(understimulated self)、片段的自体(fragmenting self)、欣喜的自体(overstimulated self)和超负的自体(overburdened self)。对于每一种自体病理形式,羞耻产生的可能因素是失败的防御或补偿方式。这种失败对于脆弱的自体来讲,会引起强烈的和原始的恐惧。消沉的自体害怕暴露自己的空虚感,片段的自体害怕暴露自己内聚力的缺乏,欣喜暴露自己与人保持距离的需要,超负的自体害怕暴露自己没有能力保持内在情绪的平衡。这些害怕的副产品就是羞耻的发展。6 F# U  r5 Z6 B# w6 Z' C
  p$ }- m: B/ T

# }/ O2 W6 ^# i' l8 |/ X
  ^5 r+ S9 `8 |  ?8 I7 l&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黎家大院

GMT+8, 2025-7-16 00:36 , Processed in 0.1652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